在兩岸三通的預期心理下,各地房價愈漲愈高,有些業者深怕高房價嚇走購屋人,所以會運用一些手法來「降低」房屋單價,讓購屋人誤以為買到便宜的房子。最常見的是將停車位與房子價格平均計算、房子面積與露台一併計算以及灌入夾層面積等,不動產專家建議,民眾購屋時要特別留意這類房子。
美商ERA易而安不動產市場行銷顧問張欣民指出,市場上最常見的手法,就是將停車位與房子價格平均計算,讓購屋人以為房價比別人低。
以一戶35坪、850萬元的預售屋為例,正常計算平均單價是每坪24.28萬元,加計10坪的停車位150萬元,總價是1,000萬元,不過有些業者會拿1,000萬元去除45坪(房子面積加車位面積),得出每坪只有22.22萬元的平均單價,一坪足足少了2萬元,讓購屋人誤以為房子比別人便宜了2萬元。實際上從總價沒變來看,就知道只不過是一場數字遊戲罷了。所以買屋附帶停車位,一定要將房子與車位分開計價。
此外,大樓的地下室停車位,面積多半是由全體住戶平均分攤,大樓住戶停車位無法一戶配置一車位,必須定期抽籤分配承租,由管委會收取停車位租金,住戶因此可繳納較少的管理費;但也可能面臨無法購買地下室停車位的不方便。
大樓地下室停車位面積縮水,將部分車道面積分攤給全體住戶,出售停車位時通常以「個」來計算價格,較不會注意停車位坪數大小,按車位長寬及車道分配計算,一般平面車位含車道等公設面積,約占十至12坪,機械式則為五至六坪。
此外,某些建商為了降低每坪單價,會將停車場、車道都畫入銷售面積,算下來雖然每坪單價變便宜,實際上卻是買貴了,因此比價時不能只比登記坪數,也要看公設比,換算出室內實際坪數的單價。
【2008/05/22 經濟日報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