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動債是十分複雜的衍生性商品,很多人看到連動債的「債」,便以為連動債和公債一樣是保本、低風險的投資工具,事實上,連動債的性質和公債完全不同,反而比較接近結構式商品,這也是連動債可提供較高收益率的主要原因。
投資連動債要注意風險,除了先前提到的價格、流動性和匯率風險,連動債其實還有其他風險,投資人一定要仔細審視說明書,並逐項檢視和評估投資風險高低,才能確保自己的財富不會縮水。
很多投資人不清楚,連動債具有再投資風險,這種再投資風險主要是針對有提前贖回特性的債券。
用比較生活化的例子來說,假設半年前有理專告訴你,銀行正推出一筆特殊的1年期的美元定存,利率是5%,但這筆定存和其他定存不一樣,有個特別約定,即銀行有權利每隔三個月決定是否提前解約你的定存,但銀行會在解約時將前期應付利息和100%本金還給你。理專的說法是,如果銀行提前解約,會再幫你找其他投資產品,而且投資期間會變更短。
如果當時一般1年期美元定存的利率也是5%,你應該承做這筆特殊定存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因為如果你真的承做了這樣的定存,半年後要是美元利率下滑,6個月期定存牌告利率只剩3%,銀行把你的定存提前解約,未來半年銀行只要付新存款戶3%的利息,而不必再付你5%的利息,可以省去年化2%(5%-3%) 的利息費用,所以銀行一定會選擇提前解約這筆定存。
但對投資人來說,忽然收到一筆非預期的進帳,只好再去詢問銀行,現在定存的利率是多少。但當投資人將這筆提前解約的錢拿去「再投資」時,只能依當時利率水準拿到3%的定存利息,比本來的5%少了2%,這種因為非預期提前贖回,造成無法收取原先預定收益至到期的風險,便叫做「再投資風險」。
另一種情況是,如果投資人承做這樣的定存,半年以後 因為美元利率上升,6個月期定存牌告利率升到10%,銀行因為想節省利息支出,絕對不會要求你提前解約。
也就是說,當市場波動對投資人不利 (例如利率下降)時,銀行才會提前解約,而投資人重新投資的收益會因而較低;當市場波動對投資人有利(像是利率上升)時,銀行不會做任何動作,如果投資人自己要解約,銀行還會要求投資人利息打八折或支付其他費用為處罰。
投資人承擔再投資風險,是因為要得到比一般定存更高的收益,所以這個特殊定存的利率如果和一般定存一樣,投資人當然不會選擇這個特殊定存;然而,這個特殊定存的利率如果比一般定存高出許多,投資人在評估利息收益高出多少才合理之後,決定是否投資這個特殊的定存。
一般投資人往往不太了解「再投資風險」,有時候投資期間長短是投資人要注意的關鍵。很多銀行抓住投資人想短期獲利的心態,力推再投資風險高、可提前贖回的連動債,透過不斷提前贖回、承做新產品,衝高手續費收入。
接下來要談的是信用風險。投資債券必須承擔發行機構的信用風險,在發行機構發生違約時,投資此債券的殘餘價值,由歷史經驗來看,約為30%至40%。(系列四)
【2008/05/23 經濟日報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