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行銷售連動債引爆諸多糾紛,另一項近來銀行狂推的外幣組合式商品,銀行理財專員提醒,最容易讓投資人誤會的就是把組合式商品當存款,以為保本又保息。一般來說,只有新台幣的組合式商品,可以做到保本保息,如果是外幣,因為有匯率風險,通常只有保息,不一定保本。
私人銀行理專指出,由於組合式商品通常由一筆存款連結選擇權,不少投資人會誤以為組合式商品等於組合式存款。但真正的存款條件包括保本、保息、可以提前贖回,外幣組合式商品卻僅能做到保息,不一定保本,要視連結的匯率行情走勢決定本金,也因為連結選擇權,所以不能提前贖回。
目前市場上定存利率偏高檔的外幣類別包括紐元、澳元等,各天期定存利率約在5%到6%,以紐、澳元包裝出來的組合式商品報酬率至少也都有5%左右;至於私人銀行的客戶資產門檻在100萬美元以上,外幣定存利率也比較高,以紐、澳元為例,可以達8%到9%,包裝出來的商品收益率可到12%的水準。
私人銀行理專指出,由於銀行推出這類商品時,往往強調高收益,加上投資人對利率較為敏感,對報酬率5%或8%可能很在意,但對於匯率有時一天就跌掉1%、2%沒感覺,等到贖回時才發現匯率不如預期,本金出現虧損。
銀行建議,投資人購買這類商品時,天期不要過長,最好約1個月期,因為匯率走勢多變,天期愈長風險愈高。
銀行理專歸納,目前銀行推出的商品,包括連動債、投資型保單、組合式商品等,都屬於設計較複雜的結構型商品,其中除了新台幣的組合式商品,會設計成保本、保息外,其它都有不保本的問題。
為避免與客戶發生糾紛,銀行除了訂有70條款,也就是客戶的年紀加商品年期不能超過70以外,如果年紀大的客戶堅持要購買,銀行還會請銷售商品的分行主管親自出面,與客戶確認後雙方簽名,互相保障。
|
【2008/04/21 經濟日報】